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曹休去了扬州,陈群去了荆州。
得益于两位辅臣在尚书台养下的良好习惯,又结合皇帝曹睿的要求,仍然是五天一封报告。
战况、军情、气候……这些来自前线的信息,按照五天一次的频率从寿春和襄阳,向洛阳的朝廷汇集。
基本改变了之前曹丕时期,有事报告、没事就不报告的散装状态。
若是一个正常的朝代,边疆有警,朝廷一口气从四名辅政大臣里派了两名出去,都城可能已经战云密布、士民百姓可能也开始忧心忡忡。
但恰恰相反,大魏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朝代。
两位辅政大臣离开洛阳出镇边疆,就像无事发生一样。
公卿百官、士民黎庶,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
无他,大魏、或者说曹魏,用兵打仗就如家常便饭一般。
尤其是都城的洛阳人,可能有这个时代最大的心脏。
且不说东汉末年袁绍、董卓等人作乱洛阳,也不说武帝曹操布武四方,就拿先帝曹丕在洛阳称帝之后来说吧。
黄初三年伐吴、讨凉州叛乱,黄初五年伐吴,黄初六年又伐吴。
连皇帝都有一小半的时间不在洛阳,现在派两个辅政大臣出镇有什么稀奇的。
对打仗什么奇怪的,肯定都是刚来洛阳的外地人。
真正的洛阳人,早就习惯了打仗的日子。
此时,洛中的辅政大臣,只剩大将军曹真和录尚书事司马懿两人。
四个人变成两个人,依旧是一文一武,平衡的很。
此前敢言直谏的陈矫,已被召入到了宫中为侍中。
刘晔、辛毗、黄权、陈矫。
四名侍中日常为皇帝出谋划策,又有刘放、孙资掌管机要。
对于皇帝曹睿来说,这六个人,就是他主要的智囊团了。
无论是从军事、民政、机要等等方面,这些人的履历都可覆盖。
曹睿有些感慨,相比东吴、蜀汉,魏国的可用之人还是多了不少。
但烂摊子一样不少。
别的不说,就说任何皇帝都必然要把握的禁卫军权,在曹魏就是一个烂摊子。
曹睿上次去带着黄权和钟毓二人去武卫营的时候,发现魏国的中军竟名义上归陈群领导。
一个颍川士人掌了兵权,听起来挺不可思议。
但归根结底还是先帝曹丕的乱指挥。
曹睿自己一个人查阅纪要文章有点慢,已经挑灯熬夜了几个晚上。
最后还是把黄权拉了过来,两人慢慢梳理,才搞清楚了魏国中军的历史沿革和来龙去脉。
为什么选黄权,而不是选刘晔、辛毗、陈矫这些人呢?是因为黄权是从蜀汉投降过来的,没什么历史包袱,又是纯纯的外地人,只得听命于皇帝。
皇帝嘛,最喜欢用这种无牵无挂的孤臣了。
在黄权的帮助整理资料之下,魏国军事架构的各处细节,在曹睿的脑中已渐渐清晰起来。
这事真不怪曹睿不清楚细节。
谁让曹丕一直不让曹睿接触军事,直到死前最后一天,才将曹睿立为太子呢。
书房内。
黄权整理了桌案上散落的纸张:“陛下,臣已经初步整理好了,已经都记录到纸上了,现在是否需要汇报一下?”
曹睿打了个哈欠,看着烛光下同样疲惫的黄权说道:“时候不早了,那就长话短说,今天过一下大概详情,剩下的朕慢慢看吧。”
黄权点了点头,清了下嗓子说道:“陛下,我大魏的中军,最初以武帝创立的虎豹骑和宿卫部队为基础。”
“虎豹骑先属曹纯、而后又归曹休、曹真统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