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时间来到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间,在这一时期,以石峁为代表的区域性政体逐渐发展壮大,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江河大海。
作为黄土高原北端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大的都邑性城址,石峁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制度性因素,如最早的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以及最早的壁画、玉器等艺术品,都成为了后世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历史的舞台发生了转变,最先进的历史舞台开始转移到了晋南。
晋南地区兴起了陶寺文化,这一文化与古史中的尧舜时代相对应,也就是先秦史籍中所提及的最初的“中国”
。
陶寺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陶寺遗址中晚期的考古发现表明,当地有一部分人来自外地,这或许正好印证了之前对于石峁当时人口流动的推测。
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华夏大地呈现出一幅满天星斗、万邦林立的景象。
各个部落和氏族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独立的政治实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逐渐发生变化。
夏代立国后,社会格局变得月明星稀,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后世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汾河以东、塔儿山西麓的一片广袤平原之上,距今4500—4000年左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这里的窑洞、居址、水井及等级分明的墓葬。
更令人瞩目的是那些精美的龙盘、鼍鼓和特磬等重要礼仪器具,预示了华夏古代文明的诞生。
一些学者认为,陶寺遗址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帝尧都城所在地,是最早的“中国”
。
陶寺遗址究竟是不是帝尧都城所在,考古并未确定,夏先衍更是不清楚,但他深知一点,那就是陶寺遗址无疑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华夏文明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以便准确地指导民众的生产生活,而陶寺遗址恰恰证实了这一重要特征。
在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的陶寺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形成于约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见证了古代人类对天文学的探索和智慧。
考古工作者和天文学家复原出了观象台模拟建筑。
陶寺古观象台,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
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
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春、秋分。
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华夏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
天文学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二十四节气则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萌芽,到了汉代开始成熟确认。
在4000多年前陶寺观象台的二十个节气,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这也就是为何山西的天气,准确的来说是平阳(临汾)一代,天气状况与二十四节气的高度契合度,这里二十四节气就如同量身定做的一般。
例如,在春季的惊蛰、春分等节气时,平阳地区往往会出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景象;而在秋季的寒露、霜降等节气时,则会出现气温下降、草木凋零的现象。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走到今天,连续不断传承下来的有一套核心思想体系,那就是以“德”
为体,以经天纬地、文武之道为用,以礼制为纪。
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华夏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